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人力车夫在城楼下聚集等待乘客呼唤。


如今来北京旅游,逛什刹海、南锣鼓巷等,依然能看见我们经常在一些民国主题影视剧中看到的交通工具——黄包车!
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黄包车成为北京旅游中的特色项目。来源:北晚新视觉网


作为北京胡同游的一个特色游览项目,黄包车可以说是全国独一份,深受游客喜爱,特别是一些国外游客。因为北京黄包车服务一直保留着人力蹬车,车夫还会一边拉车一边为游客讲解胡同里的故事,很多游客体验过后都表示非常满意,因此会在正常费用以外再给些小费。据车夫说,特别是一些国外游客,给小费的情况比较常见。


在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的当下,人力黄包车这种较为少见的项目,作为一种特色体验受到游客欢迎。但历史上的人力黄包车背后,却是一群为生活奔波的车夫。


今天这篇文章,小饭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北京人力车的历史。


人力车的风云历史
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一位车夫接到了一位外国女性顾客的包车需求,很开心。


如我们在各种古装影视剧里面看到的一样,在古代,轿子是北京城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,但我们都知道,轿子的成本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,这也就决定了轿车主人的属性——非富即贵。


直到清末民初,1873年,一位叫梅那的法国商人将人力车从日本带到了上海,并获得了法租界公董局的同意,1874年正式成立了公司,从日本购买了300辆人力车,以发放牌照收税的方式来运营。因此,人力车也被称为“东洋车”。


1885年左右,人力车在北京出现,并逐渐成为北京城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。


据统计,1917年北京共有人力车20274辆,其中自用车2286辆,营业车17988辆;1923年北京共有人力车30941辆,其中自用车6941辆,营业车24000辆,1924年北京共有人力车36500辆,其中自用车7500辆外,营业车29000辆;1934年北京人力车54393辆,人力车夫108786人。


其间,电力车出现并兴盛,人力车的上客率遭到严重打击,人力车夫只能依靠跑胡同等电力车进不去的地方,导致大批人力车夫无以为继而失业。1929年6月,电车公司决定扩大业务,开通环行电车。这个消息让人力车夫感觉到断绝了活路,遭到了毁灭性打击,于是走上了一面向市政府呈文抵制,一面致函电车公司发出警告的维护利益之路。如此庞大的人力车夫群体让电车公司感受到了压力,只好推迟通车时间。


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,人力车势必会被“拍死沙滩”。只不过在具体的人身上,一定会激起极其激烈的抗争。


这一年中,在与电力车的“拉锯”中,人力车夫最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,群愤被激怒。1929年10月22日夜里,上千人力车夫冲上街头,在西单、西四地区集结,打砸电车,电车的玻璃、灯罩、灯泡、座椅等尽数被毁,最后砸毁电车36,铁轨10多处,导致重伤14人,轻伤10人。结果可想而知,抓捕1200余人力车夫,当然,法不责众,被关押几天后,大部分被释放,但4个领头人被处死刑。


为维修毁坏的电车及其设备,电车停使18天。18天后,电车恢复运行,同时提高电车票价,改24铜板的单一票制为12到36 铜板的分段计价票制,给人力车夫留出余地。


为此,《新晨报》曾发表评论:


“工人的自身生活为私益,社会的全民进步为公益,车夫工会,不能反对汽车和电车,犹之乎汽、电工人不能反对火车,火车工人不能反对航空。若单为一部分人利益着想,将社会一切进步抹杀……社会非退化到盘古时代不可。”


至此,人力车夫不止生活困苦,在道义上也被指点。但北京复杂的交通路线和胡同的延伸,决定了人力车不可能完全被电力车替代,因此,在越来越多出行的人选择代步工具的时候,人力车与电力车同时运行,直到三轮车出现——


1937年,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。日本送了一辆三轮车给旧官僚、大汉奸江朝宗,从此,三轮车出现在了北京城,并逐渐取代了人力车,人力车夫也就大都改为三轮车夫了。据统计,1940年,北京城里有三轮车一万多辆;1948年,人力车已寥寥无几;1949年,人力车完全消失,全部由三轮车替代。


人力车夫收入如何?
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拉车间隙,车夫们在北平市第一招待所门口喝水休息。


1918年1月15日的 《新青年》发表了胡适的一首白话诗《人力车夫》


“车子!车子!”

车来如飞。

客看车夫,忽然心中酸悲。

客问车夫:“今年几岁?拉车拉了多少时?”

车夫答客:“今年十六,拉过三年车了,你老别多疑。”

客告车夫:“你年纪太小,我不能坐你车,我坐你车,我心中惨凄。”

车夫告客:“我半日没有生意,又寒又饥,

你老的好心肠,饱不了我的饿肚皮,

我年纪小拉车,警察还不管,你老又是谁?”

客人点头上车,说:“拉到内务部西!”


当时,警察法令,十八岁以下,五十岁以上,皆不得为人力车夫。胡适描写了顾客与少年人力车夫在街头对话的情景:一位顾客对寒风中等待揽客的少年人力车夫产生怜悯和悲伤之情,不忍心坐他的车让他受累。但车夫却向顾客诉说他已经半日没有拉到顾客的苦衷,并说明这种怜悯心意不能填饱他饥饿的肚皮。于是,顾客只好照顾他的拉车生意,乘坐他的车,以试图帮助他摆脱暂时的困境。


由此可以看出,等不到顾客就填不饱肚皮的人力车夫的命运。


那么作为一名车夫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?据北京民俗家常人春老先生的讲述,首先,需要对北京城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有一个较为熟悉的了解,新到北京城的人力车夫,需要先熟悉城区环境。如何熟悉环境?那便是跟着老车夫跑一段时间,这段时间就给老车夫推车,满北京跑,熟悉各种胡同、戏院、茶楼、饭庄、车站等。


熟悉了环境之后,车夫需要掌握一些既能省力又能保持车辆行驶平稳的拉车技巧,这个技巧就是一溜小跑,让这个力度产生惯性。


拉车技巧学会以后,就该学习讨要车费了。车费怎么讨要,若是跑一趟应收3毛钱,懂技巧的车夫会报5毛钱,最后大多数在4毛钱成交,而不懂技巧的,则可能最后的成交价在2毛。这个技巧是什么?就是一个字“说”——


怎么说?


“瞧您这身,您也不差这点小钱。”“我给您跑快几步,省下的时间您能赚更多。”“看您就是善良的主儿,体谅我们做苦活儿的。”……


除此之外,车夫还会耍一些小手段来达到自己拿到更多车费的目的,比如穿旗袍的女人来搭车,车夫没有谈成自己满意的价钱,便会在拉车的过程中,特意拉得不平稳,经过闹市时,将车把高抬,让坐车的穿旗袍的女人露出大腿,“寒碜”坐车的客人。


相似的情况,在罗荣寿、李桂山的相声《资本家与洋车夫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:一个资本家去交易所处理一个急生意,所乘黄包车的车夫使尽招数,就是不快跑,一会儿说车坏了、一会儿把车弄翻、一会儿假装跟客人聊天,把车往后推,最后,资本家忍无可忍说,得了,您坐上来吧,我拉您!


虽然作为艺术作品有夸张的成分,却也是来源于当时的真实状况。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车夫不得不使出一些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收入,除了以上提到的,还有拉着外地人兜圈子、伙同本地劫匪把客人拉到偏僻地方抢其行李等行为。


人力车夫在出车讨生活时,怕没有顾客、怕顾客太小气,但更怕的是被大兵抓差。大兵抓差就是抓去拉军需,火药大炮什么的,不但没钱,还特别危险,回到车厂还得交车份(租车的钱),车损坏严重还得交双份车份!


人力车夫生活如何?
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车夫在故宫为顾客女士做讲解。


1924年4月12日的《申报》报道:


车夫中“平时稍有积蓄得以小本经营而糊口者,百人中不过四五,其余因日暮途穷沿门托钵者有之,流为盗贼者有之,地方上治安亦不免受其影响……穷苦妇女,或因夫亡子幼,或谋生乏术之旗妇,黄昏后,衣男子装束而拉车,翼得一二十枚铜元者,亦屡见不鲜。”


据李景汉先生调查,1925年,北京的人力车夫至少有55000人,占全城人口的7%,占成年男子的11%,大概每9个成年男子里平均就有1个人力车夫。除此之外,还有未登记的、两人合拉一辆车的(节省车份成本),因此,实际上,1925年在北京以拉车为生的车夫远不止55000人,加上一个人力车夫养活至少3口人,因此,依靠拉人力车生活的人,大约有20多万。


在《骆驼祥子》中,老舍详细介绍了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、生存背景及命运转向。《北平生活费之分析》对人力车夫的年龄与收入进行统计和分析,其结果显示,15至19岁、20至29岁、40至49岁每日平均收入均为3角8分,中青年30至39岁的则收入较高,每日达到4角3分,但50至59岁年纪较长者,收入最少,平均每日为3角6分。


这个收入在当时属于什么水平呢?


《骆驼祥子》中祥子梦想着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,这样就不用交车份了。他没父母、没妻儿要养活,在他的打听下,他知道买一辆稍微漂亮点的车需要100元,于是他盘算每天固定存1毛,外加多拉点活、自己生活再节俭点,最后他誓愿利用1.5年的时间存够100元,然而,尽管他不抽烟不喝酒,待他买车时,已经是3年后了。


也就是说,在不需要养家糊口的情况下、在规规矩矩拉活的情况下、在无任何不良嗜好的情况下、在生活平淡简朴的情况下,祥子整整存了3年才存够了100元,那么,承担着养家糊口责任的人力车夫过着怎样的生活,便可想而知了。


我们根据当时的调查统计来看一下人力车夫的基本支出。


民以食为天,食物花费谁也得有支出。人力车夫在食物上主要是窝窝头、炸酱面等,一名人力车夫一天平均要花两角钱用于食物,一个月大约6元。


除此之外,据李景汉先生统计,人力车夫每年花费在衣服和鞋子上的费用分别为5元和3元,每月煤柴费用需要1元左右,其他煤油杂费每月4角左右。


另外还有住房问题,租房的人力车夫平均每月付租金约1.2元,住车厂每月也需付1元左右。


还有一项非常繁重的支出,那就是车份,租一辆车每月大致要10多元。


因此,一位人力车夫每月能余下的钱大概为2元左右。而养活一个人,哪怕最低生活水平,仅伙食费就需要3元左右。


有统计数据显示,在1930年左右,北京人力车夫不结婚的约占40%至50%。

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力车夫?


车夫网图片(清末民初,京城11%的成年男子在做人力车夫,很香吗?)

车夫正在擦拭自己购置的爱车。


前面提到过,在1925年,北京的人力车夫占全城人口的7%,占成年男子的11%。


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。


想象一下,中国14亿人口,有7%的人在做同一份工作,那得是什么样的状态?


拉车讨生活的日子如此不好过,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成为人力车夫讨饭吃?


这其实不难理解,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大部分普通老百姓,特别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,他们在农忙过后,能选择的工作范围并不多,进城只能选择卖力气的活,人力车夫相对是比较容易上手的。


同时受经济和科技影响,中国机械化交通工具较为落后,而一个车夫一般只能拉一个人,不能批量解决人们的出行需求,北京作为一个消费型的城市,工商业落后,人们迫于无奈,只能选择做这种力气活。


最后,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乱频繁,城市生活秩序极其不稳定,人们难以专心钻研某一项技术,迫于生计而纷纷走向街头,成为人们出行的工具:不管多少,拉一天有一天的收入!


后记:


胡适漫游欧美时,曾对中国人力车夫大的命运发出感慨:


“那些圆颅方趾的同胞努起筋肉,弯看背脊梁,流着血汗,替我们做牛做马,拖我们行远登高,为的是要挣几十个铜子去活命养家……”


在撰写此文时,小饭请教了1948年至1949年断断续续做过人力车夫的秦爷爷如今近90岁的他告诉我,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高度还原了当时北京城里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。因为当时刚刚15岁的他也想买一辆自己的车,不用受车厂压迫、不用为车份发愁,不同的是,秦爷爷终究没能买上自己的车,也没有像祥子那样曲折反转的经历。


上世纪50年代末,秦爷爷带着妻儿到南方某一个城市的贫困县去下乡,教那里的农民种西红柿,几年之后,重新回到北京,一直到如今,再未出过北京。(秦爷爷笑称自己“大半截已入土”,不愿露脸。)


对于做人力车夫的日子,秦爷爷几乎已经忘记了所有细节,只记得曾经拉过一个走丢找不到家的小女孩,女孩说了地址后,他把女孩送到家,并在女孩家门外等了大约5来分钟,女孩的母亲才走出来给了他双份车费。


秦爷爷说:“女孩家的房子很漂亮,她母亲穿着旗袍,很有气质,漂亮,当时的我还是小男孩,对女人的认识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,记忆深刻。”


#2020古都京韵#


注:本文根据采访与历史资料佐证结合撰写而成,小饭致力于挖掘北京历史文化,花了很多精力,如需转载,请务必与@泛小饭寻京记联系取得转载权,引用请注明来源。


本文所配老照片由美国《生活》杂志记者拍摄于1946年5月的北平市。


参考资料:

1、老北京的黄包车 王晓芳 《北京档案》 1999年09期

2、老北京的人力车夫 李玉梅

3、北京人力车夫之现状 申报 1924

4、电车来了,人力车夫选择了这条路 人民日报转自《历史大变局: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》

5、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陶孟和

6、人力车夫 胡适 刊发于《新青年》

出处:老狼影视

网址:http://www.piaoliangj.com/post/1a51f958a98c.html

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,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。如有侵权、不妥之处,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。敬请谅解!

-->

Powered ByZ-Blog. 滇ICP备2023003288号